本以為,寫完部落格 這是我將為人父的心情 一文,大概不會再寫比它更長篇的網誌了,
不過看來今天大概要破紀錄了,當了老爸後果然比較囉唆 (笑..)。
轉眼間,安安已經要滿八個月了,接下來即將要面臨的便是讓家長最為頭痛的「教育」課題。
記得在老婆還頂著大肚子之時,一次我們騎著機車,
我對著她說:我以 後很害怕;也沒有信心能把小孩敎好 。 怎麼說 ? 她問 :
我覺得我們書讀的太少 ! 這裡所指的「書」,不是指看了多少paper,或是多少 散文小說,
而是關乎哲理,能引導人往正確方向的聖賢書。當小孩年紀還小時或許能說一些床邊故事..
例如伊索寓言(金銀斧頭…..),慢慢培養小孩正確的道德、人生觀。 但等她年紀稍長,
在她生活上遇到挫折或是觀念行為上有偏差的時候,我們能拿什麼鼓勵她、導正她呢 ?
畢竟工程數學或是射鵰英雄傳對於小孩的人格發展並沒有幫助吧 !
很遺憾 ! 現代的人已經甚少讀古書及名人傳記了,這當然也包含自己在內,記得念到「四書」的相關內容已經是高中時期的事了,
內容也全還給了老師。時代不同了吧,古時候的人們唸書是為了能成聖賢,現在的人們唸書是卻是為了賺錢。
這件事情其實困擾我滿久了,直到最近觀察到安安的生活習慣比起剛出生時已經大有不同,
她會開始學習大人的一些舉動,看到我們坐著她也想坐起來;
我們吃東西時,她也會想嚐嚐,有時還會偷瞄我們在做些什麼事。她現在已經在模仿、觀察大人的行為模式了。
這件事讓我領會到,當我擔心那麼多---沒有讀過教育心理學、沒有唸過什麼名人傳記,四書五經也已經忘光,以後該如何教她待人處世之道呢 ?
但我忽略了,其實身教才是最為重要!
中國話說「身教者從,言教者訟」。 (訟 : 爭吵之意)
意思是,敎育當以身作則、以為榜樣,小孩自然跟著你學,跟著你作,「上所施,下所效」。
反之,言教只是在嘴巴上要求,自己都沒有做到,孩子最後一定不服從你的指導。
或許表面上順從了答應了,但心裡必是反著你,等翅膀稍硬,就再也說不動、管不動了。
舉例來說,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,希望孩子不要抽,結果父親自己不戒菸要怎麼說服兒子不抽 ?
叫孩子跟你講話要有禮貌,結果我們自己跟父母講話大小聲,到最後你的孩子會指著你說,你要我做,你自己都做不到。
為人父母一直叫孩子用功讀書,自己卻都不讀,都不學,都在看電視,小孩怎麼服你 ?
「言教者訟」, 你只是叫孩子做,你自己卻都沒做好。
有一位老師的演講內容說明「身教」的重要性,他提到:
「今天你孝順你的父母,你孩子從小都看在眼裡,你不用教他孝順爺爺奶奶,他也會對爺爺奶奶很孝順,這是我的記憶當中很清晰的景象。
因為爸爸媽媽打開冰箱拿出水果來都是先拿給爺爺奶奶吃,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,當我身高夠了,力氣夠,
有資格把冰箱打開來拿東西的時候,一拿出來很自然的先拿給誰?爺爺、奶奶吃。而當我拿給爺爺、拿給奶奶會有什麼情景上演?
什麼情景?你們小時候都沒上演過啊?爺爺、奶奶歡喜得不得了,然後摸摸我的頭,這個孫子真乖,這個孫子最照顧奶奶、最照顧爺爺。
爺爺很歡喜,我也很怎麼樣?很滿意,這種滿意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喜悅,從內而外感受出來。
但現在教孩子不是從內而外的一種喜悅,現在是說,來,叫一聲爺爺,這個巧克力給你吃;叫一聲奶奶,這個糖果給你吃。
這個糖果、巧克力放下去,給他以後,請問有什麼影響?
下一次沒有巧克力叫不叫?不叫,所以你物質化下去以後,以後什麼都跟他談條件。
「爸爸,這一次考試我假如考得好,你要帶我去吃麥當勞。」「好,沒問題。」你看這個爸爸還當了非常稱職。
小時候會要求你,考得好要吃麥當勞。再來,上了國中,爸爸,考得好你要幫我買一台數位相機。
上了高中,爸爸,我高中聯考考得好,你要送我一台高級腳踏車。
接下來要考大學,說爸爸,我大學考上了,你要給我到歐洲去遊學一個月。
諸位朋友,這樣的孩子以後結婚會跟你要什麼你知不知道?」要房子,要車子,要銀子 ! !
由上面舉的例子可知,不只要重「身教」,另一個重點便是對小孩子寵不得。
老祖宗說:寵豬舉灶,寵子不孝,寵女兒,難入別人的家教。
閩南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,當中所留下來的俚語,相信都是非常受用且有智慧的。
寵溺的結果,不是小孩子依賴心過重,要不就變成敗家子,最後受害的都是父母。
今天在facebook上看到大姐因為收房租問題,氣到直說現在的大學生沒教養。
這位老師演講中剛好也講了個故事,現今社會跟以前反過來了,怎說??
「記得小時候有一齣連續劇,她有三個兒子,老大、老二比較會讀書,
她就拼命照顧這兩個兒子,老三比較不會讀書,她 又比較瞧不起他。
培養了半天,這老大、老二都有出息了,結果都搬出去了,
因為瞧不起自己的媽媽沒讀書就很少回來探望他的母親,後來誰照顧這個母親?
這個老 三,比較沒讀書的。這個故事用在現代這個社會來觀照又別有一番味道。
書讀得愈多愈不會做人,哇,這一句話在兩百年前講,人家都聽蒙了,書讀愈多應該是愈懂道理才對。
在一次講課當中我就問了在座的朋友,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東西,請問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
坐在第一排的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,他連想都沒想,他說趕快吃下去。
過了三四排有一位婦女,她四十來歲,想了一下說給兒子吃,給小孩吃。
坐在最後排有一位長者七十歲左右,他說給父母吃。這三個答案道出了這個時代的顛倒。
誰的學歷最高?坐在最前面這個年輕人保證是大學畢業以上,而七十來歲的長者可能不認識字,
但是他卻了解做人的根本在孝道,他馬上會想到給父母吃。
教育應該是教導人成為好人、成為善人、成為聖賢才對,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向。」
這故事就呼應之前所說的,古時候的人們唸書是為了能成聖賢,現在的人們唸書是卻是為了賺錢。
賺錢的目的是什麼 ? 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為了享受,但在追求享受的過程中,人便會變的自私。
以前學醫是要懸壺濟世,現在學醫卻是為了賺錢,風險高又累人的外科、婦產科沒學生要選,
大家都夯皮膚科,為什麼 ? 因為做醫學美容輕鬆利潤高啊!
並不是說為了賺錢,為了享受不對,畢竟這是時代要進化下的產物,想擋也擋不住。
但應像這位老師所說的,根本上的教育應該是教導人成為好人,成為善人為主。
家庭乃教育之母,可惜現在多數家庭教育卻已經都把下一代教成要向錢看。
常常聽到父母對小孩說,要讀書以後才有錢途 !
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去當乞丐 ! 一世人撿腳。
是啊 ! 最後時代是進步了,但人心卻退的更遠。
回到身教,夫妻當中,對於跟了自己幾十年的習慣,大部分的人多不願意去
做改變,包含我自己。
前天就跟老婆說:以後要求安安去唸書寫功課的同時,我們就不該顧看電視
,必須我們先閱讀了,孩子才有機會自然跟著閱讀。
希望她主動幫忙作家事的同時,我們倆人就得分工做給她看,不要有一個人閒著。
多讚美,不在小孩面前抱怨、道人長短,否則耳濡目染下,小孩也會養成凡事只會抱怨的個性。
過去可能連父母或另一半都無法約制你的習慣,現在為了我的小孩或許就必須去做、去改變,
我想這不僅是為了小孩,又何嘗不是對自我的提升呢 ? ?
安安說:
呼~~老爸的呢喃總算是結束了~~~